古瓷汇
首页
古瓷库
精选图像
器物典藏
书画典藏
微信登录
首页
菜单
首页
古瓷库
精选图像
器物典藏
书画典藏
瓷眼Beta
微信登录
书画典藏-明丁云鹏扫象图 轴
书画典藏
查看大图
基本资料
尺寸质地
题跋印记
主题技法
参考资料
类别
绘画
品名
明丁云鹏扫象图 轴
作者
书体
色彩
设色,青绿
装裱形式
轴
创作时间
明神宗万历十六年(1588)
语言
释文
尺寸
尺寸位置
尺寸
本幅
140.8x46.6
质地
质地位置
质地
本幅
纸
题跋
题跋类别
作者
位置
款识
书体
全文
印记
作者款识
丁云鹏
本幅
万历戊子(西元一五八八年)春日之吉。奉佛弟子丁云鹏敬写。
楷书
万历戊子(西元一五八八年)春日之吉。奉佛弟子丁云鹏敬写。
题跋
清高宗
本幅
乙丑嘉平御赞
行书
乙丑嘉平御赞
印记
印记类别
印记
监藏宝玺
乾隆御览之宝
监藏宝玺
乾隆监赏
监藏宝玺
秘殿珠林
监藏宝玺
三希堂精监玺
监藏宝玺
宜子孙
监藏宝玺
秘殿新编
监藏宝玺
珠林重定
监藏宝玺
乾清宫监藏宝
监藏宝玺
几暇鉴赏之玺
监藏宝玺
太上皇帝之宝
监藏宝玺
嘉庆御览之宝
监藏宝玺
宣统御览之宝
主题
主题类别
主题
次主题
说明
主要主题
佛道人物
天王
主要主题
经史-故事
扫象
主要主题
走兽
象
主要主题
佛道人物
佛道侍者
主要主题
佛道人物
罗汉(应真、尊者)
主要主题
佛道人物
菩萨
次要主题
树木
柏
次要主题
祥瑞
麒麟
次要主题
人物
高士(士人、隐士)
其他主题
山水
溪涧、湍泉
其他主题
佛道人物
僧(和尚、尼姑)
其他主题
树木
其他主题
器用
宗教器用
法器
其他主题
器用
服饰(对人)
盔甲
其他主题
器用
家俱(屏风)
椅
其他主题
器用
扫帚
其他主题
建筑
桥
其他主题
花草
萱花
技法
技法
说明
工笔
皴法
皴法
斧劈皴
皴法
折带皴
人物衣纹描法(匀称线条)
苔点
品名
品名类别
品名
出版者
出版日期
主要题名
明丁云鹏扫象图 轴
英译名
Watching the Washing of the Elephant
英译名
Washing the Elephant
参考资料
参考类别
参考名称
收藏着录
秘殿珠林续编(乾清宫),页164
收藏着录
故宫书画录(卷五),第三册,页457
收藏着录
故宫书画图录,第八册,页323-324
参考书目
1.〈明丁云鹏扫象图〉,收入国立故宫博物院编,《晚明变形主义画家作品展》(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1977年九月初版),页74。 2.李玉珉,〈帝国的回忆 国立故宫博物院瑰宝赴法展专辑二 — 丁云鹏扫象图〉,《故宫文物月刊》,第186期(1998年9月),页46-47。 3.陈阶晋,〈「天子之宝 — 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的收藏」展品系列(四) — 绘画〉,《故宫文物月刊》,第247期(2003年1
内容简介(中文)
丁云鹏,字南羽,号圣华居士,安徽休宁人。自幼受父影响,喜爱绘画,及长拜詹景凤为师。诗画俱佳,董其昌遂以摩诘相拟。道释人物画是他的特长,为晚明极重要的人物画代表画家。本幅画白象立於盘曲纠结的老树下,大士坐观二名童子手持扫帚为之清洗,诸天神、罗汉等环侍左右。人物画得非常工细,须眉毫发亦丝丝入微,笔笔遒劲。一弯流水呈「S」形自画面蜿蜒穿流而过,白象与其它两组人物恰成三角形势, 再加上点缀的树石流水,布局
网页展示说明
一弯溪水蜿蜒而下,童子持帚扫象,其侧有一菩萨倚坐而观。「象」、「相」同音,「扫象」即「扫相」,意指破除对一切名相的执着。 本幅的人物皆以中锋画成,衣纹线条遒劲,有若行云流水,畅达流利。眉须毫发丝丝入微,极其工细。这种笔法虽似李公麟的白描,但丁氏又加工着色,独树一帜。背景树干虯曲,点叶繁密,设色秀润清雅,凡此种种皆见文派影响。 此帧绘於万历戊子年(1588),是年丁氏四十二岁。 (201207
网页展示说明
A stream winds down through scenery as a child attendant sits on and washes a white elephant. A bodhisattva also sits to the side and watches. The character for "elephant" in Chinese is a homonym for
网页展示说明
曲がりながら流れてゆく小川のほとりで、童子がほうきで象の汚れを払
研究性论着
丁云鹏(1547-1628年尚在),字南羽,号圣华居士。安徽休宁人,先居松江,後迁吴中。工诗善画,山水、人物得顾陆遗法,白描又师法李公麟(1049-1106),尤擅画佛,为晚明佛释画的名家。 一弯溪水蜿蜒而下,二童子持帚扫象,一童子执布拭象,其侧有一菩萨倚坐而观,四周天神罗汉环绕。本幅构图纵长,笔法工整细致,设色秀润清雅,用浅青绿层层分染石块,衬托出石的形态及光影的效果,点叶手法也与文派作品相近
***本页面图片及文字资料均来自
台北故宫博物院
, 如需使用,请遵循
《故宮開放政策說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