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瓷汇
首页
古瓷库
精选图像
器物典藏
书画典藏
微信登录
首页
菜单
首页
古瓷库
精选图像
器物典藏
书画典藏
瓷眼Beta
微信登录
书画典藏-元黄公望富春山居图 卷
书画典藏
查看大图
查看大图
查看大图
查看大图
查看大图
查看大图
查看大图
查看大图
查看大图
查看大图
查看大图
查看大图
查看大图
查看大图
查看大图
查看大图
查看大图
查看大图
查看大图
查看大图
查看大图
查看大图
查看大图
基本资料
尺寸质地
题跋印记
主题技法
参考资料
类别
绘画
品名
元黄公望富春山居图 卷
作者
书体
色彩
水墨
装裱形式
卷
创作时间
元顺帝至正十年(1350)
语言
释文
尺寸
尺寸位置
尺寸
本幅
33x636.9
拖尾
32.5x324.8
质地
质地位置
质地
本幅
纸
拖尾
纸
题跋
题跋类别
作者
位置
款识
书体
全文
印记
作者款识
黄公望
本幅
至正七年。仆归富春山居。无用师偕往。暇日於南楼。援笔写成此卷。兴之所至。不觉亹亹。布置如许。逐旋填剳。阅三四载。未得完备。盖因留在山中。而云游在外故尔。今特取回行李中。早晚
行书
至正七年。仆归富春山居。无用师偕往。暇日於南楼。援笔写成此卷。兴之所至。不觉亹亹。布置如许。逐旋填剳。阅三四载。未得完备。盖因留在山中。而云游在外故尔。今特取回行李中。早晚得暇。当为着笔。无用过虑。有巧取豪敚者。俾先识卷末。庶使知其成就之难也。十年(西元一三五0年)。青龙在庚寅。歜节前一日。大痴学人书于云间夏氏知止堂。
题跋
梁诗正
本幅
乾隆御识。臣梁诗正奉勅敬书。
行楷书
乾隆御识。臣梁诗正奉勅敬书。
题跋
沈周
拖尾
弘治新元立夏立(应作日)。长洲後学沈周题。
行书
弘治新元立夏立(应作日)。长洲後学沈周题。
题跋
文彭
拖尾
隆庆庚午四月。後学文彭记。
行书
隆庆庚午四月。後学文彭记。
题跋
王禾犀登
拖尾
太原王禾犀登。
行书
太原王禾犀登。
题跋
周天球
拖尾
百谷阅後四十二日。周天球在天籁堂。得并观二卷者弥日。
行书
百谷阅後四十二日。周天球在天籁堂。得并观二卷者弥日。
题跋
邹之麟
拖尾
野老邹之麟识
行书
野老邹之麟识
题跋
金士松
拖尾
右沈德潜二跋。乾隆丙午仲冬月。臣金士松奉勅补书。
楷书
右沈德潜二跋。乾隆丙午仲冬月。臣金士松奉勅补书。
题跋
金士松
拖尾
臣梁国治。臣刘墉。臣曹文埴。臣彭元瑞。臣王杰。臣金士松。臣董诰。拜手稽首恭跋。臣金士松敬书。
楷书
臣梁国治。臣刘墉。臣曹文埴。臣彭元瑞。臣王杰。臣金士松。臣董诰。拜手稽首恭跋。臣金士松敬书。
题跋
董其昌
隔水一
丙申十月七日。书于龙华浦中。董其昌。
行书
丙申十月七日。书于龙华浦中。董其昌。
印记
印记类别
印记
监藏宝玺
乾隆御览之宝
监藏宝玺
嘉庆御览之宝
监藏宝玺
嘉庆监赏
监藏宝玺
石渠宝笈
监藏宝玺
三希堂精监玺
监藏宝玺
宜子孙
监藏宝玺
宝笈三编
监藏宝玺
宣统御览之宝
收传印记
安绍芳印
收传印记
懋卿父
收传印记
吴之矩(重七。半印三)
收传印记
正志(半印)
收传印记
吴正志印
收传印记
季(重一)
收传印记
扬州季因是收藏印(重一)
收传印记
扬州季南宫珍藏印
收传印记
季寓庸印
收传印记
因是氏
收传印记
北士之印
收传印记
柟公
收传印记
俨斋秘玩(重三)
收传印记
王鸿绪印
收传印记
俨斋
收传印记
云间王鸿绪监定印
收传印记
子孙永保
收传印记
云间王俨斋收藏记
收传印记
江长庚(重三)
收传印记
周炳文印
主题
主题类别
主题
次主题
说明
其他主题
山水
其他主题
山水
山径
其他主题
山水
江河、湖海
江河
其他主题
人物
其他主题
人物
高士(士人、隐士)
高士
其他主题
人物
渔夫、船夫
其他主题
人物
百姓
其他主题
树木
其他主题
树木
寒林.枯树
枯树
其他主题
树木
松
其他主题
翎毛
其他主题
翎毛
鸭.凫
其他主题
建筑
水榭
其他主题
建筑
房舍
其他主题
建筑
亭
其他主题
建筑
桥
其他主题
船
技法
技法
说明
写意
皴法
皴法
披麻皴
人物衣纹描法(减笔)
苔点
品名
品名类别
品名
出版者
出版日期
主要题名
元黄公望富春山居图 卷
英译名
Dwelling in the Fu-chun Mountains
别名
元 黄公望 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
英译名
Dwelling in the Fuchun Mountains (Master Wuyong Scroll)
参考资料
参考类别
参考名称
收藏着录
石渠宝笈三编(乾清宫),第二册,页518
收藏着录
故宫书画录(卷四),第二册,页133-138
收藏着录
故宫书画图录,第十七册,页289-296
参考书目
1.许郭璜,〈元黄公望富春山居图〉,收入王耀庭、许郭璜、陈阶晋编,《故宫书画菁华特辑》(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1987年初版,2001年再版),页182-185。 2.江兆申,〈沈周题富春山居图 卷〉,收入国立故宫博物院编,《吴派画九十年展》(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1975年初版,1976年再版,1981年三版),页298。 3.蒋复璁,〈黄公望富春山居图(无用)卷〉,收入国立故宫博物院编,《元四
参考书目
17.张光宾,〈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外的问题〉,《故宫季刊》,第九卷第四期(1975年夏),页57-67。 18.张光宾,〈黄公望是否住过富阳问题〉,《故宫季刊》,第十二卷第四期(1978年夏),页49-58。 19.李霖灿,〈故宫博物院的名画宝藏(下)〉,《故宫季刊》,第十四卷第一期(1979年秋),页77-92。 20.唐心怡,〈由王翬的《富春山居图》摹本来看《子明》和《无用师》两长卷的问题〉,《
参考书目
25.徐复观,〈中国画史上最大的疑案—两卷黄公望的富春山图问题〉,《明报月刊》,第107期(1974年11月),页14-24。 26.饶宗颐,〈富春山图卷释疑〉,《明报月刊》,第109期(1975年1月),页14-20。 27.吴湖帆,〈元黄大痴富春山图卷烬余本〉,《明报月刊》,第109期(1975年1月),页94-96。 28.饶宗颐,〈再谈富春山图卷〉,《明报月刊》,第110期(1975年2月
内容简介(中文)
黄公望(西元一二六九-一三五四年),富阳人。字子久,号一峰,又号大痴道人,晚号井西道人。山水以董源为宗,为元四大家之冠。 此卷为僧无用所作,於至正七年(一三四七)起草,其年正八十岁。得暇即画数笔,其中因曾外出旅行,至至正十年(一三五0),尚未完成。本卷笔端变化鼓舞,圣而神矣。
内容简介(中文)
蒙元时道教颇盛,读书人常受庇护。黄公望在仕途发展希望破灭,结束牢狱之灾後便入全真教为道士,在江南地区传道,与曹知白、倪瓒都有交情。他也教人绘画,其《写山水诀》可能即为讲义。他的山水画深受赵孟頫影响,但加上他对山水内在生气的独到领悟。本卷即为其中的巅峰之作,费时四年而成,其间修改痕迹仍存,更添其变化生发之趣。画为郑无用作,他也是道士,此可视为两人论道的媒介。
内容简介(英文)
The Yüan dynasty was a time when Taoism flourished and gave shelter to many scholars. Huang Kung-wang, having spent time in prison and with his hopes of an official career dashed, became a Taoist
内容简介(英文)
Huang Kung-wang, a native of Kiangsu province, was a Taoist who, like his interest in calligraphy and music, practiced painting on the side. He specialized in landscapes and his works are based on the
网页展示说明
〈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由六纸接成,长逾六公尺,第一纸前有残补痕迹。明末曾经火厄,裁裂前段部份现由浙江省博物馆。黄公望在至正七年(1347)偕道友郑无用回到富春,历三、四年作成此卷。画卷笔墨堆叠层出,山石钩勒皴染变化多样。全卷山体从浑圆迫近、层叠後偃,平缓坡岸乃至耸峙山峰,具丰富的山水型态。此画卷不仅是富春的隐居景致,更是黄公望探索自然造化後的理想山水形象。(20110609)
网页展示说明
''The Master Wuyong Scroll'' version of ''Dwelling in the Fuchun Mountains'' is composed of six joined pieces of paper and measures more than six meters in length. The first section of paper has trace
网页展示说明
6枚の纸を繋げた「富春山居図」(无用师巻)は长さ6mを超え、1枚目の前に修复の痕が残っている。明代末期に&
***本页面图片及文字资料均来自
台北故宫博物院
, 如需使用,请遵循
《故宮開放政策說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