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瓷汇
首页
古瓷库
精选图像
器物典藏
书画典藏
微信登录
首页
菜单
首页
古瓷库
精选图像
器物典藏
书画典藏
瓷眼Beta
微信登录
书画典藏-元黄公望富春山居图 卷
书画典藏
查看大图
查看大图
查看大图
查看大图
查看大图
查看大图
查看大图
查看大图
查看大图
查看大图
查看大图
查看大图
查看大图
查看大图
查看大图
查看大图
查看大图
查看大图
查看大图
查看大图
基本资料
尺寸质地
题跋印记
主题技法
参考资料
类别
绘画
品名
元黄公望富春山居图 卷
作者
书体
色彩
水墨
装裱形式
卷
创作时间
元顺宗至元四年(1338)
语言
释文
尺寸
尺寸位置
尺寸
本幅
32.9x589.2
隔水一
33.2x31.3
隔水二
33x13.2
拖尾一
22.7x50.1
拖尾二
30.2x118.8
质地
质地位置
质地
本幅
纸
隔水一
绫
隔水二
绫
拖尾一
纸
拖尾二
纸
题跋
题跋类别
作者
位置
款识
书体
全文
印记
作者款识
黄公望
本幅
子明隐君将归钱唐。需画山居景。图此赠别。大痴道人公望。至元戊寅(西元一三三八年)秋。
草书
子明隐君将归钱唐。需画山居景。图此赠别。大痴道人公望。至元戊寅(西元一三三八年)秋。
题跋
刘珏
本幅
成化丙戌九月完庵刘珏监藏
行书
成化丙戌九月完庵刘珏监藏
题跋
清高宗
本幅
乾隆丙寅(西元一七四六年)清和月御笔
行书
乾隆丙寅(西元一七四六年)清和月御笔
题跋
清高宗
本幅
丙寅(西元一七四六年)长至後一日。重华宫御识。并书。
行书
丙寅(西元一七四六年)长至後一日。重华宫御识。并书。
题跋
清高宗
本幅
此系丙寅(西元一七四六年)春月题语。长至後一日再识。
行书
此系丙寅(西元一七四六年)春月题语。长至後一日再识。
题跋
清高宗
本幅
丙寅(西元一七四六年)小寒重华宫御识
行书
丙寅(西元一七四六年)小寒重华宫御识
题跋
清高宗
本幅
乾隆丙寅(西元一七四六年)榖雨日御题
行书
乾隆丙寅(西元一七四六年)榖雨日御题
题跋
清高宗
本幅
丁卯(西元一七四七年)仲春月御笔
行书
丁卯(西元一七四七年)仲春月御笔
题跋
清高宗
本幅
乾隆丁卯(西元一七四七年)春正御笔
行书
乾隆丁卯(西元一七四七年)春正御笔
题跋
清高宗
本幅
乾隆戊辰(西元一七四八年)夏五御识
行书
乾隆戊辰(西元一七四八年)夏五御识
题跋
清高宗
本幅
己巳(西元一七四九年)长至後三日御识
行书
己巳(西元一七四九年)长至後三日御识
题跋
清高宗
本幅
御题
行书
御题
题跋
清高宗
本幅
御笔
行书
御笔
题跋
清高宗
本幅
乾隆御识辛未(西元一七五一年)
行书
乾隆御识辛未(西元一七五一年)
题跋
清高宗
本幅
书之时八月九日也御识
行书
书之时八月九日也御识
题跋
清高宗
本幅
丁丑(西元一七五七年)三月御识
行书
丁丑(西元一七五七年)三月御识
题跋
清高宗
本幅
御笔
行书
御笔
题跋
清高宗
本幅
庚辰(西元一七六0年)仲春御识
行书
庚辰(西元一七六0年)仲春御识
题跋
清高宗
本幅
行书
题跋
清高宗
本幅
甲申(西元一七六四年)小春御笔
行书
甲申(西元一七六四年)小春御笔
题跋
清高宗
本幅
乙酉(西元一七六五年)春御识
行书
乙酉(西元一七六五年)春御识
题跋
清高宗
本幅
御识
行书
御识
题跋
清高宗
本幅
御识
行书
御识
题跋
清高宗
本幅
戊子(西元一七六八年)孟秋御笔
行书
戊子(西元一七六八年)孟秋御笔
题跋
清高宗
本幅
行书
题跋
清高宗
本幅
辛卯(西元一七七一年)春御识
行书
辛卯(西元一七七一年)春御识
题跋
清高宗
本幅
御识
行书
御识
题跋
清高宗
本幅
癸巳(西元一七七三年)春月御笔
行书
癸巳(西元一七七三年)春月御笔
题跋
清高宗
本幅
御识
行书
御识
题跋
清高宗
本幅
乙未(西元一七七五年)暮春御识
行书
乙未(西元一七七五年)暮春御识
题跋
清高宗
本幅
丙申(西元一七七六年)初夏御笔
行书
丙申(西元一七七六年)初夏御笔
题跋
清高宗
本幅
庚子(西元一七八0年)冬日御识
行书
庚子(西元一七八0年)冬日御识
题跋
清高宗
本幅
行书
题跋
清高宗
本幅
壬寅(西元一七八二年)暮春之初御识
行书
壬寅(西元一七八二年)暮春之初御识
题跋
清高宗
本幅
(西元一七八三年)御识
行书
(西元一七八三年)御识
题跋
清高宗
本幅
甲辰(西元一七八四年)暮春御识
行书
甲辰(西元一七八四年)暮春御识
题跋
清高宗
本幅
行书
题跋
清高宗
本幅
丁未(西元一七八七年)长夏御识
行书
丁未(西元一七八七年)长夏御识
题跋
清高宗
本幅
御识
行书
御识
题跋
清高宗
本幅
御识
行书
御识
题跋
清高宗
本幅
御识
行书
御识
题跋
清高宗
本幅
御笔
行书
御笔
题跋
清高宗
本幅
行书
题跋
清高宗
本幅
御题
行书
御题
题跋
清高宗
本幅
乾隆甲寅(西元一七九四年)春御题
行书
乾隆甲寅(西元一七九四年)春御题
题跋
清高宗
行书
题跋
清高宗
本幅
清和哉生明再识。并书。
行书
清和哉生明再识。并书。
题跋
清高宗
本幅
乾隆御识
行书
乾隆御识
题跋
清高宗
本幅
九月望日旧宫继思斋御识
行书
九月望日旧宫继思斋御识
题跋
清高宗
本幅
御识
行书
御识
题跋
清高宗
本幅
行书
题跋
清高宗
本幅
御识
行书
御识
题跋
清高宗
本幅
御识
行书
御识
题跋
清高宗
卷前押缝
行书
题跋
清高宗
卷後嵌缝
丙寅(西元一七四六年)皋月御识
行书
丙寅(西元一七四六年)皋月御识
题跋
孔谔
拖尾
宣圣五十七代孙河南提刑按察司佥事孔谔书。
行楷书
宣圣五十七代孙河南提刑按察司佥事孔谔书。
题跋
沈德潜
拖尾
臣沈德潜
臣沈德潜
题跋
沈德潜
拖尾
臣沈德潜
臣沈德潜
题跋
钱陈群
拖尾
臣钱陈群恭和时年八十有六。
臣钱陈群恭和时年八十有六。
题跋
董其昌
隔水一
丙申十月七日书于龙华浦。董其昌。
行书
丙申十月七日书于龙华浦。董其昌。
题跋
邹之麟
隔水二
昧庵老人之麟题
草书
昧庵老人之麟题
印记
印记类别
印记
监藏宝玺
乾隆御览之宝
监藏宝玺
乾隆监赏
监藏宝玺
石渠宝笈
监藏宝玺
宜子孙
监藏宝玺
三希堂精监玺
监藏宝玺
石渠继监
监藏宝玺
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宝
监藏宝玺
八徵耄念之宝
监藏宝玺
太上皇帝之宝
监藏宝玺
御赏(重六)
监藏宝玺
画禅室
监藏宝玺
研精固得趣
监藏宝玺
契理亦忘言
监藏宝玺
内府书画之宝(重三)
监藏宝玺
研露
监藏宝玺
古希天子
监藏宝玺
几暇鉴赏之玺(重三)
监藏宝玺
寿
监藏宝玺
乾隆御玩
监藏宝玺
内府图书
监藏宝玺
乾隆御览之宝
监藏宝玺
□人天□
收传印记
廷美
收传印记
瞿式耜印
收传印记
瞿起田耕石斋真赏
收传印记
瞿稼轩收藏印(重一。其一半印)
收传印记
唐氏孔明(重一)
收传印记
半园外史(重一)
主题
主题类别
主题
次主题
说明
主要主题
山水
其他主题
山水
名胜
富春江
其他主题
山水
溪涧、湍泉
湍泉
其他主题
山水
江河、湖海
江河
其他主题
人物
高士(士人、隐士)
高士
其他主题
人物
渔夫、船夫
其他主题
树木
其他主题
树木
寒林.枯树
枯树
其他主题
树木
松
其他主题
树木
竹
其他主题
翎毛
鸭.凫
鸭
其他主题
建筑
水榭
其他主题
建筑
房舍
其他主题
建筑
亭
其他主题
建筑
桥
其他主题
建筑
栏杆
其他主题
船
渔船
技法
技法
说明
写意
皴法
人物衣纹描法(减笔)
品名
品名类别
品名
出版者
出版日期
主要题名
元黄公望富春山居图 卷
别名
传元 黄公望 富春山居图(子明卷)
英译名
Dwelling in the Fuchun Mountains (Ziming Scroll)
英译名
Dwelling in the Fuchun Mountains
参考资料
参考类别
参考名称
收藏着录
石渠宝笈初编(画禅室),下册,页1241
收藏着录
故宫书书画录(卷四),第二册,页138
收藏着录
故宫书书画图录,第十七册,页281-288
参考书目
1.蒋复璁,〈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子明)卷〉,收入国立故宫博物院编,《元四大家》(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1975年初版,1976年二版,1984年三版),页39-40。 2.冯明珠,〈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子明卷)〉,收入冯明珠主编,《乾隆皇帝的文化事业》(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2002年初版一刷),页80-81。 3.本刊资料室,〈乾隆与真假富春山居图〉,《故宫文物月刊》,第10期(1984年1月
网页展示说明
此卷构图景物与无用师卷大致相同,起首保留了前段剩山图,但卷末缺主山一段。题识云1338年秋天,为将归杭州的子明隐君绘此图赠别,因此一般简称此作为〈子明卷〉。 清高宗於1745年收入此卷,第二年又购得〈无用师卷〉,认为〈子明卷〉为真蹟,〈无用师卷〉为仿本,引发後世热烈的辩论。经现代学者研究,比较两本笔墨造诣,确认此卷实系仿本。不过此卷保留〈剩山图〉一段,为理解〈富春山居图〉原貌的重要参照本。(20
网页展示说明
The compositional scenery of this handscroll is generally the same as in ''The Wuyong Scroll,'' and the front part preserves the first section of ''The Remaining Mountain.'' However, the end lacks the
网页展示说明
本作の构図は无用师巻とほぼ等しく、初めの部分に前半の剰山図が残されているが、&
***本页面图片及文字资料均来自
台北故宫博物院
, 如需使用,请遵循
《故宮開放政策說明》
。